期待科学家做好科普【欧阳自远:对于科普来说,我是一个新兵】
刚刚过去的5月30日是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,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,各项表彰也激励着更多科学家投身科普工作。
科学家欧阳自远说,科学家不能只在象牙塔里钻研科学,还要传播科学。实际上,科普工作不仅对普通公众十分重要,对科学家来说也不可或缺。
获得“全国创新争先奖章”的褚君浩院士认为“做好科普,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”。他甚至认为,此次他能获得“全国创新争先奖章”,不是因为科研,而是基于多年来在科普领域的贡献。
在此次“全国创新争先奖章”获得者中,也确实看到了不少科普工作者的身影,比如河北省正定县科技馆馆长秦瑞强。
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关系到科技创新、科学决策和人民健康水平。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已将“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%”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,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(2016-2020)》,关键在于狠抓落实。
最近一年多来,我们随处可见积极从事科普工作的科学家。他们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、参与科学,服务百姓民生,激励青少年投身科研。
10多年来,我国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大幅提升。对此,科学家功不可没,社会各界应该继续支持科学家做好科普工作。比如政府要增加对科普工作的财政投入,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要开放实验室,专业博物馆要加强科普功能,媒体也要增加具备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,帮助科学家做好科学传播。
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,科学精神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,这也促使更多的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工作,让更多的人讲科学、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。同时,科普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,我们乐见科普工作列入科技人员考评体系,也期盼着更多的科学家投身于科普,做好科普工作。
来源:《光明日报》( 2017年06月08日 13版)
对于科普来说,我是一个新兵
欧阳自远
对于科普来说,我是一个新兵。以前我埋头搞自己的研究,自从提出来搞月球以后我深感一个最大的问题——“不理解”:高层的领导不理解,中层的领导不理解,院士们不理解,大学生、中学生、小学生,甚至包括广大的公众不理解,为什么中国要干这样一件事情,凭什么要去做?让人家去做算了,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?我自己深感有责任去做一下这方面的工作,所以一做好几十年,包括介绍别人的观点,包括写科普书,包括写科普文章,包括到处去演讲。理解就是一种巨大的支持,这是我受教育最深的一点。
欧阳自远(光明图片 孙佳涵/摄)
像一位虔诚的牧师去宣扬理想
坦白地讲我给院士的讲稿给高中生准备的,他们也只能接受这样水平的报告。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很高的水平,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,整体就是大学生的水平。他们说你讲得好,我们全听懂了,特别有意思。我最感动的广大青少年奔放的热情,他们背后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,义无反顾要去做,就是这样敢想,应该投身到这个事业里面去。当然得老老实实、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,所以人们会说,你像一位虔诚的牧师来去宣扬你的理想。
改变科普单打一,引导民众了解科学
光明日报组织这么一个专家委员会确实有很深远的意义,因为它能组织全国各方面的力量选择一些重大科技问题,让更多的公众去理解。公众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科技文化诉求,同时他们的理解对我们亲自参与工作的人来说,总感觉是无穷无尽的支持和力量。所以我深感,我相信我们光明日报,光明网以后这方面的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出色。
从科技界内部来说,科普工作确实是很艰难的,甚至挣扎中前进。我总想说一件事情,我们成立专家委员会,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我们国家当代现在需要做的一些事情?我们要有选择,我们要有重点。
第一,老百姓对我们国家当前重大的决策、重大的需求不是特别深切理解,比如说中央提出来的一带一路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这样的大的问题,我们科普作家有责任去诠释,去丰满国家这样的战略。不仅自然科学家,还有很历史学家、经济学家、外交家、民族研究员,都要适当吸纳他们的意见,全方位来去阐述一带一路、京津冀或者是长江经济带。这个贯彻需要很长的时间,我们逐步把这件事情弄清楚,给予民众比较系统的教育,这是全国科技界的责任。
第二,国内公众最关心的科技方面的一些争论、焦虑、怀疑,我们有责任去引导。转基因的问题可能很难说清楚,它本身很复杂,要我们选一两项一步一步去做。另外,对于最近公布的王林的事,我们不仅仅是揭露,更重要要分析他的社会背景。所以我希望联合一些社会科学家,从社会学上加以分析。现在科普单打一,都是自然科学家,我们要多方面结合起来,才能把问题全面说清楚。
说起公众关注的话题,最近的气侯变化,“厄尔尼诺”起很大作用。这是什么?怎么会使北京热的要死,使得全国各地下大雨?这些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问题,这些百姓关注的想知道的话题,我们要承担起让公众加深了解的社会责任。我们应该优选一点,重点突出一点,系统化一点。
展望科普未来
我很赞成光明网“科技名家风采录”这个很好的题目,我们陆陆续续积累起来,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,这是我们国家进步的标志,这是表明科技进步的一种反应。我们要结合公众关心的话题,加强针对性,我相信我们的科普受到更多人的欢迎。
人物百科
欧阳自远出生于1935年,我国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,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,被誉为“嫦娥之父”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,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家协会荣誉会长。
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(现中国地质大学),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。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。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。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与空间化学委员会主任。SCOPE、IGBP和ICL中国委员会副主席、常委与委员。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。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。
2014年11月,将为弘扬欧阳自远的学术贡献和科学精神,一颗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919号小行星,被命名为“欧阳自远星”。
2015年7月21日,欧阳自远受聘为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。
“战略与政策论坛”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,推送分享“战略与政策”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,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!
您可以点击右上角,分享给朋友,也可以添加公众号“StrategyPolicyForum”关注,或长按、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。
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!欢迎赐稿:Email:strategy_policy@163.com!